【粪便检查可以查出什么】粪便检查是临床常见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,主要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健康状况、排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。通过分析粪便的物理性状、化学成分和显微镜下细胞及微生物的变化,医生可以获取大量关于肠道功能和潜在疾病的线索。
一、粪便检查能查出哪些内容?
1. 感染性病原体
- 如细菌(如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)、寄生虫(如贾第虫、蛔虫)、病毒(如轮状病毒)等。
- 常见于腹泻、腹痛等症状时进行检测。
2. 消化系统疾病
- 检测是否有慢性炎症(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。
- 判断是否存在消化吸收不良或胰腺功能不全。
3. 肿瘤标志物
- 粪便隐血试验(FOBT)可用于筛查结直肠癌早期病变。
- 近年来,粪便DNA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癌症筛查。
4. 营养状态与代谢情况
- 通过分析脂肪含量、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物等,判断是否出现营养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等问题。
5. 肠道菌群变化
- 虽然常规检查无法直接检测菌群种类,但某些异常表现(如黏液增多、气味异常)可提示菌群失衡。
6. 其他异常指标
- 如粪便中发现红细胞、白细胞、寄生虫卵、真菌孢子等。
二、常见粪便检查项目及其意义
检查项目 | 检查内容 | 临床意义 |
粪便常规 | 外观、颜色、气味、质地、有无黏液、血液等 | 初步判断肠道功能及可能存在的炎症或出血 |
粪便隐血试验 | 检测是否含有微量血液 | 筛查消化道肿瘤、溃疡等 |
粪便培养 | 分离致病菌 | 明确感染源,指导抗生素使用 |
寄生虫检查 | 检测寄生虫卵或虫体 | 诊断寄生虫感染 |
粪便pH值 | 测定酸碱度 | 判断肠道发酵情况,辅助诊断乳糖不耐受等 |
粪便脂肪检测 | 测定脂肪含量 | 判断脂肪吸收不良或胰腺功能不全 |
粪便细胞学检查 | 观察细胞形态 | 判断肠道炎症或肿瘤可能性 |
三、总结
粪便检查是一种无创、简便且信息丰富的检查手段,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状况,及时发现多种疾病。无论是感染性腹泻、慢性肠病还是早期肿瘤,粪便检查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。因此,在出现持续腹泻、腹痛、便血等症状时,建议及时进行相关检查,以便早发现、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