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岁女孩高烧一周被确诊亲吻病】近日,一名7岁女童因持续高烧一周,最终被确诊为“亲吻病”,引发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该病虽名字听起来令人费解,实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,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多见。
一、什么是“亲吻病”?
“亲吻病”医学上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(Infectious Mononucleosis),主要由EB病毒(Epstein-Barr Virus)引起。虽然名字中带有“亲吻”,但该病并非仅通过亲吻传播,也可以通过唾液、飞沫、血液等途径传播。因此,它在幼儿园、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容易发生。
二、症状表现
感染后,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:
症状 | 说明 |
高烧 | 持续发热,常达38℃以上,可持续1-2周 |
咽喉痛 | 喉咙红肿疼痛,可能伴有白色渗出物 |
淋巴结肿大 | 颈部、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|
肝脾肿大 |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肝脾轻度肿大 |
乏力 | 感到极度疲倦,恢复较慢 |
皮疹 |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或丘疹 |
三、诊断与治疗
医生通常会通过血常规检查和EB病毒抗体检测来确诊。一旦确诊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包括:
- 退烧药: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
- 休息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剧烈运动
- 补液:防止脱水,保持水分摄入
- 抗病毒药物:在严重情况下,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
多数患儿在2-4周内可逐渐康复,但部分人可能有长期疲劳感。
四、预防措施
尽管无法完全避免感染,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:
- 勤洗手:尤其是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
- 避免共用餐具、水杯:减少唾液传播机会
- 增强免疫力:合理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度锻炼
- 注意隔离: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,直至症状缓解
五、总结
“亲吻病”虽然名字让人感到意外,但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。对于儿童来说,及时就医、科学护理是关键。家长应提高警惕,了解相关知识,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。
关键词:亲吻病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EB病毒、儿童高烧、预防措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