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婴儿肠梗阻】一、
婴儿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,指由于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,导致肠管功能紊乱的疾病。该病可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幼儿时期,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畸形、肠旋转不良、肠闭锁、肠套叠等。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吐、腹胀、排便异常、哭闹不安等。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。
根据病因不同,婴儿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两大类。其中,机械性肠梗阻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,需手术干预;功能性肠梗阻则可能与神经调节异常有关,通常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。
在诊断过程中,医生常结合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影像学检查(如腹部X线、超声、CT)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。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、病因类型以及患儿的整体状况来制定。
二、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婴儿肠梗阻 |
定义 | 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,导致肠管功能紊乱的疾病 |
发病年龄 | 新生儿或婴幼儿 |
常见病因 | 先天性畸形、肠旋转不良、肠闭锁、肠套叠、胎粪性肠梗阻等 |
分类 | 机械性肠梗阻、功能性肠梗阻 |
典型症状 | 呕吐、腹胀、排便异常、哭闹不安、体重不增 |
诊断方法 | 病史询问、体格检查、腹部X线、超声、CT、实验室检查 |
治疗方法 | 保守治疗(禁食、补液、胃肠减压)、手术治疗(如肠切除、肠吻合) |
预后情况 | 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,延误可能导致肠坏死、感染甚至死亡 |
预防措施 | 定期产检、注意喂养方式、及时处理肠道异常症状 |
三、注意事项:
婴儿肠梗阻发展迅速,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进食、排便及精神状态。一旦出现持续呕吐、腹胀、哭闹不止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同时,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,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