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】血小板减少症,又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而引发的疾病。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,主要负责在血管受损时形成凝块,防止出血。当血小板数量过少时,患者容易出现淤青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内出血。
血小板减少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,包括免疫系统异常、药物反应、感染、骨髓疾病等。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,通常包括药物治疗、输注血小板或针对原发病的治疗。
血小板减少症概述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,导致止血功能减弱 |
正常范围 | 成人:150-450 × 10⁹/L;儿童:150-350 × 10⁹/L |
常见症状 | 淤青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月经过多、皮下出血点 |
常见原因 |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(如ITP)、药物影响、感染、骨髓疾病、肿瘤转移 |
诊断方法 | 血常规检查、骨髓穿刺、免疫学检测等 |
治疗方法 | 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输注血小板、治疗原发病等 |
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
类型 | 说明 |
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ITP) | 最常见的类型,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血小板引起 |
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|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发,如肝病、感染、化疗等 |
血小板生成障碍 | 骨髓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,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|
血小板破坏增多 | 血小板在体内被过早破坏,如溶血性贫血、脾功能亢进 |
血小板减少症的注意事项
- 定期监测血常规,尤其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。
-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,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。
- 出现严重出血时应及时就医,避免危及生命。
-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,增强免疫力,有助于预防和康复。
总结来说,血小板减少症虽然不是一种致命疾病,但如果不及时处理,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出血风险。了解其成因、症状和治疗方法,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科学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