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力衰竭名词解释】心力衰竭(Heart Failure)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弱,无法满足身体组织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。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表现。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左心、右心或全心功能不全,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水肿等。
以下是关于心力衰竭的简要总结与分类:
一、心力衰竭概述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心脏泵血功能不足,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 |
病因 | 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病、瓣膜病、心律失常等 |
发病机制 | 心肌收缩力下降、心脏扩大、神经内分泌激活等 |
临床表现 | 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水肿、体重增加等 |
分类 | 左心衰、右心衰、全心衰;收缩性、舒张性心衰等 |
二、心力衰竭的分类
根据心脏功能障碍的类型和部位,心力衰竭可分为以下几种:
分类方式 | 类型 | 特点 |
按心脏部位 | 左心衰 | 常见于肺淤血,表现为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痰、端坐呼吸等 |
右心衰 | 常见于体循环淤血,表现为下肢水肿、肝肿大、颈静脉怒张等 | |
全心衰 | 左右心均受累,症状兼有左右心衰表现 | |
按功能状态 | 收缩性心衰 | 心肌收缩能力下降,射血分数降低(EF < 40%) |
舒张性心衰 | 心肌舒张功能受损,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(EF ≥ 50%) | |
按病程发展 | 急性心衰 | 突然发生,病情进展快,如急性肺水肿 |
慢性心衰 | 病情缓慢进展,长期存在,需持续治疗管理 |
三、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
项目 | 内容 |
症状评估 | 通过病史、症状判断是否符合心衰表现 |
体格检查 | 观察是否有水肿、呼吸音异常、心脏扩大等 |
实验室检查 | BNP/NT-proBNP水平升高是重要指标 |
影像学检查 |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 |
心电图 | 用于发现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潜在病因 |
四、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
治疗方向 | 主要措施 |
原则 | 控制诱因、改善症状、延缓病程、提高生活质量 |
药物治疗 | 利尿剂、ACEI/ARB、β受体阻滞剂、ARNI、醛固酮拮抗剂等 |
生活方式干预 | 限盐、限水、控制体重、戒烟限酒、适度运动 |
介入治疗 | 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(CRT)、植入式除颤器(ICD)等 |
手术治疗 | 适用于严重病例,如心脏移植、瓣膜修复或置换等 |
五、心力衰竭的预后与管理
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,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与管理。早期诊断、规范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复查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。同时,家庭支持与心理干预也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。
总结:
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共同结果,其核心问题是心脏泵血功能不足。通过合理的诊断、治疗和长期管理,可以有效缓解症状、延缓病情进展,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