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外周血】外周血是指人体血液中除骨髓以外的循环血液,主要包括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成分。它是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常被检测的血液样本之一,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多种疾病的发展情况。
一、外周血的基本组成
外周血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:
成分 | 功能 | 占比 |
红细胞 | 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| 约45% |
白细胞 | 参与免疫反应 | 约1% |
血小板 | 参与凝血和止血 | 约0.1% |
血浆 | 运输营养物质、激素、废物等 | 约54% |
二、外周血的主要功能
1. 运输功能:红细胞携带氧气至全身组织,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。
2. 免疫防御:白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或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。
3. 凝血与止血:血小板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,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。
4. 维持内环境稳定:通过调节酸碱平衡、渗透压和体温等功能,保持机体正常运作。
三、外周血的检测意义
外周血常规检查是医生判断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,常见检测项目包括:
- 血红蛋白(Hb):反映红细胞携氧能力。
- 红细胞计数(RBC):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。
- 白细胞计数(WBC):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。
- 血小板计数(PLT):监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。
- 血细胞比容(HCT):表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体积比例。
四、外周血的采集与保存
外周血通常通过静脉采血获取,常用抗凝剂如EDTA或肝素,以防止血液凝固。采集后应尽快送检,避免温度变化影响检测结果。
五、总结
外周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涵盖了多种细胞和液体成分,具有运输、免疫、凝血等多种生理功能。通过对外周血的分析,可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态,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