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慢性乙肝】慢性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,且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。与急性乙肝不同,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病毒会长期存在,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、肝硬化甚至肝癌。本文将从定义、病因、症状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。
一、概述
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传染病,主要通过血液、性接触或母婴传播。当感染后,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引发炎症反应,若未得到有效控制,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。
二、核心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慢性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,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的肝脏疾病。 |
病因 | 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,主要通过血液、性接触或母婴传播。 |
常见症状 |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,部分可能出现疲劳、食欲不振、黄疸等。 |
高风险人群 | 新生儿、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、医护人员、吸毒者、性伴侣多者等。 |
诊断方法 | 血液检测(如HBsAg、HBV-DNA、肝功能检查)、肝超声等。 |
治疗方法 | 抗病毒药物(如恩替卡韦、阿德福韦酯)、免疫调节、定期监测等。 |
预防措施 | 接种乙肝疫苗、避免共用针具、使用安全套、注意个人卫生等。 |
三、注意事项
- 慢性乙肝患者应定期复查,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。
-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。
- 乙肝患者应避免传染他人,尤其是家庭成员和性伴侣。
- 若病情严重,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。
四、结语
慢性乙肝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,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通过科学的防治手段,大多数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。了解乙肝知识,提高防范意识,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