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】缺铁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型,主要由于体内铁储备不足,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。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。以下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总结。
一、诊断要点
1. 病史与症状
- 长期饮食不均衡、慢性失血(如月经过多、消化道出血)等是常见诱因。
- 症状包括乏力、头晕、心悸、面色苍白、食欲减退等。
2. 血液学指标变化
- 血红蛋白(Hb)降低,红细胞计数(RBC)减少,但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降低,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3. 铁代谢相关指标异常
- 血清铁、总铁结合力(TIBC)、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。
- 血清铁蛋白(SF)降低是早期敏感指标。
- 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。
4. 排除其他类型的贫血
- 如地中海贫血、慢性病性贫血等,需通过进一步检查鉴别。
二、诊断标准表
检查项目 | 正常范围 | 缺铁性贫血时表现 |
血红蛋白(Hb) | 男性:120-160 g/L 女性:110-150 g/L | <120 g/L(男性)<110 g/L(女性) |
红细胞计数(RBC) | 男性:4.0-5.5×10¹²/L 女性:3.5-5.0×10¹²/L | 减少 |
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 | 80-100 fL | <80 fL |
血清铁(SI) | 11.6-30.4 μmol/L | 明显降低 |
总铁结合力(TIBC) | 45.7-78.6 μmol/L | 升高 |
转铁蛋白饱和度(TS) | 20%-50% | <15% |
血清铁蛋白(SF) | 男:30-300 μg/L 女:12-150 μg/L | <12 μg/L(女性)<30 μg/L(男性) |
骨髓铁染色 | 可见细胞外铁 | 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 |
三、诊断流程建议
1. 初步筛查:血常规检查,发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2. 进一步检测:铁代谢指标(血清铁、TIBC、TS、SF)。
3. 必要时骨髓检查:用于确诊及排除其他类型贫血。
4. 结合病史和体征,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。
通过以上标准,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,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,如补充铁剂、调整饮食、治疗原发病等。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避免并发症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