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肾小球性蛋白尿】肾小球性蛋白尿是临床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,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蛋白质异常漏出。与肾小管性蛋白尿不同,肾小球性蛋白尿中的蛋白分子量较大,通常为白蛋白或更大分子的蛋白质。以下是对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总结性内容。
一、定义与特点
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,导致血浆蛋白(尤其是白蛋白)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中的一种病理现象。其特点是尿蛋白含量较高,且多为选择性蛋白尿,即以白蛋白为主。
二、常见病因
病因类型 | 具体疾病 |
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| 肾病综合征、IgA肾病、系膜增生性肾炎等 |
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| 糖尿病肾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、高血压肾损害等 |
其他因素 | 感染、药物毒性、遗传性疾病等 |
三、临床表现
- 尿蛋白增多: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.5g。
- 低蛋白血症:由于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,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。
- 水肿:常见于眼睑、下肢,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。
- 高脂血症:血脂升高,尤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。
- 肾功能异常: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。
四、诊断方法
方法 | 说明 |
尿常规 | 检测尿蛋白定性及定量 |
24小时尿蛋白定量 | 评估蛋白尿程度 |
血清白蛋白 | 判断是否出现低蛋白血症 |
肾功能检查 | 如肌酐、尿素氮等 |
肾脏超声 | 评估肾脏大小、结构 |
肾活检 | 明确病理类型,指导治疗 |
五、治疗原则
治疗方向 | 内容 |
控制原发病 | 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等需积极控制 |
减少蛋白尿 | 使用ACEI/ARB类药物,如依那普利、氯沙坦 |
营养支持 | 适量优质蛋白摄入,避免过度限制 |
免疫抑制治疗 | 针对免疫相关性肾病,如激素、环磷酰胺等 |
对症处理 | 如利尿、降压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|
六、预后与注意事项
- 预后差异大:取决于病因、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。
- 定期随访:监测尿蛋白、肾功能变化。
- 生活方式调整:低盐、低脂饮食,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。
- 避免肾毒性药物:如非甾体抗炎药、某些抗生素等。
总结
肾小球性蛋白尿是一种由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起的蛋白尿类型,常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。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。治疗应以控制原发病、减少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为核心。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