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常见于夏秋季,尤其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较为多见。虽然该病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后果,但其症状较为明显,容易让患者感到不适。了解其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。
首先,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通常比较急骤,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热,体温可达39℃以上。发热是该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,常伴有明显的乏力、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。此外,患儿往往会出现咽痛,尤其是在吞咽时疼痛感加剧,导致进食困难,甚至拒绝进食。
其次,口腔内会出现特征性的疱疹或溃疡。这些病变多出现在软腭、咽部及扁桃体周围,初期为灰白色小疱疹,随后破溃形成浅表溃疡,表面覆盖黄白色渗出物。由于溃疡的存在,患儿常常表现出流口水、哭闹、拒食等症状,家长可通过观察口腔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疱疹性咽峡炎。
另外,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咳嗽、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,但这些并非主要表现。需要注意的是,与手足口病不同,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累及手部和足部,因此可以通过部位的不同进行初步鉴别。
在治疗方面,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,通常在3-5天内可自行缓解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如退热、止痛、保持水分摄入等。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、精神萎靡、呼吸困难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,避免并发症的发生。
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避免与患病者密切接触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增强免疫力。对于托幼机构来说,应加强晨检和消毒工作,防止疾病在群体中传播。
总之,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,但其症状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不容忽视。家长应提高警惕,一旦发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采取措施,合理护理,帮助孩子尽快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