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听到“心律不齐”、“心跳过快”等与心脏相关的术语,但“心脏颤动”这个词却相对陌生。其实,它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,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心脏颤动呢?
心脏颤动,医学上称为“心房颤动”(Atrial Fibrillation, 简称AFib),是指心脏的上部腔室——心房出现不规则、快速的电活动,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,从而影响整个心脏的跳动节奏。这种异常的电信号会使得心脏的跳动变得紊乱,甚至失去协调性。
正常情况下,心脏的跳动是由一个叫做窦房结的天然起搏器控制的,它会按照一定的频率发出电信号,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。然而,在发生心脏颤动时,心房内部的电信号变得杂乱无章,不再由窦房结统一指挥,而是由多个异位起搏点同时发出信号,导致心房跳动速度极快且不规则。
心脏颤动通常分为几种类型:阵发性、持续性和永久性。阵发性指的是症状偶尔出现,可能自行消失;持续性则需要治疗才能恢复正常节律;而永久性则是指心脏长期处于颤动状态,无法恢复为正常心律。
虽然心脏颤动本身并不总是致命的,但它会增加中风的风险,因为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可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,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脱落,可能随血液流至大脑,引发脑卒中。此外,长期的心房颤动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,导致心力衰竭。
引起心脏颤动的原因多种多样,包括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饮酒过量、睡眠呼吸暂停等。此外,年龄增长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,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。
对于心脏颤动的治疗,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。药物方面,抗凝药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,而抗心律失常药则用于控制心率或恢复正常的节律。对于部分患者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电复律或导管消融术等介入治疗。
总的来说,心脏颤动虽然听起来令人担忧,但通过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,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因此,了解这一疾病,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尽早寻求专业帮助,是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一步。